有感于绿色建筑设计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作者:山西勘察设计协会 文章来源:未知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15-11-06 16:11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内容提要: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流程、指出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(GB/T 50378-2014)中电气专业指标的缺憾。 关键词:绿色建筑、实例分析、规范缺憾、设计流程
在绿色建筑中设计中,规范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(GB/T 50378-2014),针对电气设计的要求,在本规范中内容偏少,结合一个绿色住宅的电气设计工程实例,分析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中的电气专业条款的缺憾,分享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流程,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,得到同行间的回应或解疑。 本工程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南路以西,规划凤阳街以北;地下一层为住户活动室及设备用房,地上一至十二层为住宅,共两个单元33户;建筑面积6856.81㎡,其中地下547.75㎡,地上6309.06㎡。地下一层高为3.60m,地上层高为3.20m,室内外高差为0.4m;建筑总高度为39.9m;最高点高度为44.7m,为二类高层,耐火等级:地上为二级,地下为一级;剪力墙结构。 根据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(GB/T 50378-2014)规范及工程实际情况,将本次绿色建筑电气设计的相关内容及实施情况摘录如下:
根据以上表格中内容可以判定:本住宅设计达到了二星标准(结合其他专业综合考核),但在对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的考量及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中,发现规范对于电气专业要求有缺憾。 第一、对电气设计中的供电电源选型没作要求。建议对工程设计中电源情况的选型作一些评价:A.采用两路城市电网电源供电。B.采用一路城市电网、一路自备柴油发电机供电。C.采用EPS或UPS作为应急备用电源。建议增加电源评价的原因是:城市电源对单一建筑工程来说为洁净电源,环境污染小,占地面积小,建议优先采用。柴油发电机虽能自主保障供电,但污染环境较严重,有噪声、震动、排污等影响。非城市电源无保障,不建议采用。EPS或UPS备用电源不是必须保证的负荷供电,建议尽量少采用,它不仅价格贵,成本高、最关键是充电电池的废弃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。以上对电源情况的评价,可以最大限度地制约在绿色建筑的电气设计中,使电气设计师能够更加注重并且慎重地选择供电电源类型。 第二、对电气设计中的供电电缆、导线选型没作要求。建议对工程设计中电缆选型作一些评价:根据电缆的低烟特性、无卤特性、阻燃特性、无毒环保特性来选择适合工程特性的电缆。目前市场上电缆、导线类型鱼龙混杂,名目繁多,极大地影响设计师和建设方订货者的判断力。建议增加电缆、导线评价的原因是:选择目前市场上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无毒、无污染的电缆,才能使绿色建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。 有感于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无头绪,经过此次绿色住宅设计,总结绿色建筑的设计经验,分享如下: 第一.设计之初必须关注到的绿色建筑的核心。A.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点—因地制宜:每个国家或地区,在气候、环境、资源、经济、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太多的不同之处,结合这些因素,才能建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。B.强化绿色建筑的关注点—全寿命周期: 对建筑而言,将材料构件生产、规划与设计、建造与运输、运行与维护、拆除与处理全循环过程中,物质能量流动所产生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评价。 第二.拟定绿色建筑设计策划书。A .调研:包括场地调研、市场调研、社会调研。B.项目定位:明确项目特点要求、确定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或要求、确定适宜项目的实施目标。C.确定绿色设计内容:建议优先采用被动设计;选用适宜的、不堆砌的即成技术;选用高性能的建筑产品和设备;当实际条件不满足绿色建筑条件时,可通过调整、平衡和补充措施,以满足绿色建筑要求。 第三.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策略。A.采用被动为先的设计理念:做到因地制宜、顺势布局、传承民居生态设计。B.尽量选用节能设备高效运行,并要求做到高效管理模式。C.做到以人为本:使投入使用的绿色建筑满足:舒适热环境、隔声无噪音、健康光环境。 第四.综合考虑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。参照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(GB/T 50378-2014)中的主体理念进行节地、节能、节水、节材、保护环境、满足建筑功能、控制运营管理要求进行设计。 现阶段的中国国情,建设绿色建筑很有必要。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,而作为世界人口和建筑最多的超级大国,中国有必要在环境污染方面大量投入,做出表率。根据全球建筑消耗的资源:30%的来自自然材料、40%的来自能源,排放量:产生30%的固体废料、20%的污水、40%的二氧化碳。由此,建设低损耗、低污染、高品质的绿色建筑成为必然趋势。 毫无疑问,绿色建筑、节能观念已经获得国家的足够重视。绿色建筑的本质在于节地、节能、节材、节水、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环境。但是绿色建筑并未步入平常百姓,因此政府应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带来的各种效益,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加强人们的绿色意识,从而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,只有这样才能催生更多的绿色建筑。 参考文献: 1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,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(GB/T 50378-2014) 2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编写, 主编:杨榕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陈志萍 |